学术活动

标准化随感(一)

  • 作者:李鑫
  • 发布时间:2018-12-09
  • 点击量:

李鑫1,3,刘光哲1*,赵艳丽2,甘家铭2,靳立志3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标准化研究所,2. 杨凌现代农业标准化研究所,陕西 杨凌 712100;

3.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朝阳 100125)

 

导读:

与植物保护专业结缘。大学毕业即留校任教,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潜心探索果树害虫规律,指导园艺病虫防治实践,似乎注定这辈子就这样为农服务了。

恍然间,笔者标准化的探索之路已近四十年。如今农业标准化由实践到理论逐渐成型,并在园艺有害生物管理领域得到验证。2010年后,我国标准化理论的不足,已严重制约到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故笔者自此又转入标准化理论探索的道路,从实践到理论再实践的往复循环中。

、 规矩与标准的时代呼应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国人都明白凡事应该讲规矩的道理。但,规矩与标准之间有联系吗?区别又是什么,就显有探究了。

没有规矩,秩序无存,社会、家族必入混乱。所以,规矩是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保持高效发展的基本约束。否则,紊乱必出,甚至混乱,从而产生大量内耗,使小事难成,大事无成,阻滞发展与进步。这个规矩,无论大小,实质就是标准的内容,是标准的另类描述。但这个规矩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标准:没有科学依据,多为约定俗成,属于社会行为尺度;没有明确的标准理论指导,只认为立规和用规利于社会进步;也没有按照标准规定的标准格式来产生,是经验的总结和应用,可理解为标准的前期显示。真正的标准,是由标准化理论与方法规定、通过严格目标与程序的约束、在标准条规的要求下所产生的最佳尺度。

为什么国人对标准生疏、遵守理念不浓,甚至更难有敬畏之心呢?

问题的核心,一是我们较长历史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与文化偏颇影响,部分思想意识与素质水平没能跟上新中国、改开、现代化等一系列国家大格局与经济实力转变的速度;也因此在走出国门时被部分发达国家地区轻视。《周礼》既已强调行为遵守、动作到位与心悦诚服并重,是早期社会管理标准化的范本,也是当下标准化工作推行与普及中应反思与学习的地方;但随着历史中农业社会的一步步固化发展,小农自给自足经营为主,加之封建统治者的愚民化政策等历史遗留性的蒂深思想症结,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部分国人在走出家门面对社会化、市场化规则时的无规矩意识与行为。二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遵循勤劳吃苦精神,使农业精致的内部动力长期不能显现;长期远离市场的发展,从而失去市场牵引的外部压力,使降低成本、提高工效的内需机制失去了活力,久而久之,农业大国的生活和生产就堕落到粗糙和不需要太多规矩的陋习之中了。

历史上缺失了在严格标准要求之下的精细追求、工匠精神和逼迫超越的意识与行为动力,不给标准以出山和追求量化完善的机会,进而也就失去了标准传承的特殊基因和显性表达,使市场观念不强、标准含意不清、行为规约模糊的特征在现代社会的尺度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后,国民行为的粗糙表现被别国在某些方面瞧不起的根源所在。

如今,中国制造2025目标已经确定,实现中华强国梦也已启动,东方大国将要承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者使命。这样的形势,逼迫我们必须即刻清醒认清标准化的作用,并迅速转向为标准化事业奋斗,把传统意义上的规矩,充分挖掘其思想内涵,提升到标准和标准化理论建设中来,为国家富强和人类发展服务。

二、标准何来

1.日益复杂的社会如何满足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

社会在发展,生活要简单。这与科技在进步、知识正膨胀的客观存在相矛盾。日益复杂的知识体系与多样物质的大量涌现,与人类要求简单生活及丰富多彩的感知相结合,是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的复杂问题。正因为如此,“傻瓜化”成为当今生活与工作领域被完全公认的实际追求。诚然,能够使复杂事物、复杂存在、复杂操作和复杂过程简化的关键,就是通过统一、简化、集成、再集成到模块化和系统化的层面上,构成表面上独立、但实质有紧密联系的层层子系统部件,并在应用这些部件或者更换部件时,即便是外行,也能够通过固定接口,搭建起自己所需要的体系来。显然,完成这些部件、关联及过程的关键,还是标准及其标准化约束来实现的,是标准为这些部件互换、升级、模块打造、子系统构建和总体成型所规约精细参数和要求来达到的,成为这些过程基本要素模块化的核心支撑。同理,文字与语言表达上也遵从了相关标准。为了信息传递更为便利,对已经定型的信息打包、集成和优化后给予固定的名词,这本身就是文字信息与实物载体间进行标准简化的标准化方式和简捷表达。在软件程序的开发中也是如此,对于开发认可的好程序片段,通过标准手段将其固定和冠名,就作为之后程序开发中相关程序启用的子程序嵌入而不再进行重复性开发工作。实质上,程序包就是一项程序标准综合体。

2.“标准”何时出现又做怎样的表达

“标准”一词,在中国语言中最早没有,其意思有大量不同方式的描述,如规矩、准绳、尺度、哈数(方言)、标杆、榜样、模范、约定、准则等等。逐渐地,近代文字将其统一到“标准”麾下,这也算是语言文字的现代化精练标准化了。然而,国人心中的这些表达,多在语言层面和行为氛围中使用,无形中带着宽范和模糊,没有精准量化的测度,与“标准”含意质差量别。

那么,“标准何来?又能做什么?”是解决国人意识疑虑的两个关键问题。

要知道标准从何而来就不能不追溯标准的历史,也实质是人类发展的历史。

关于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发现标准和应用标准化手段的,这里不想用考古求证枚举,只用一般逻辑推理、演绎求证标准的最早产生,找出标准原基。假设祖先与现代的黑猩猩智力水平在历史早期的某个阶段处在同一个水平(将人类早期智力估计的很低),若如此,这时期的人类最多也是人类进化的初期。

先看黑猩猩,具有一定智力,与我们共生今世,他们群居,能够使用最简单工具采集食物,比其他动物聪明。单就使用筷干粗的树枝从树洞蚁穴中“钓出蚂蚁食物”这一个案例,当代科学家(高智商的人类代表)进行模拟学习,都花了快一个周的时间。这其中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并使之组合成一个良好的标准系统,再通过标准操作才能实现目标以及传递给下一代。例如,什么时间吊取蚂蚁(季节、月份及一天中的最好时段)、采折哪种植物枝条、枝条的生命时段和粗细长短、使用哪一头吊取、使用时需要给枝条上涂抹什么物质、插入蚁穴和吊出蚂蚁的速度与阶段分配、捣鼓次数与幅度、以及吊出后的最好取食方式等等,都在经验积累的标准体系中,缺一环也不能实现取蚁饱腹的目的。至少,这个小枝,应当是一个标准件;最好,我们能够看清其全程,是一个标准化过程,由大脑约束的标准体系来完成。由于黑猩猩没有专门的标准记载,只能在父母的带领下,通过模仿和多次重复提升来学会吊蚁技能。这与我们的师傅带弟子、传统农技推广等方式没有两样。该事实移回到我们的祖先时代,是必然的生存与历史进化过程。

我们的祖先,在靠采集野果为生、未进入到茹毛饮血的时期时,采果的劳动和躲避野兽攻击成为生活主要内容。那时,就有如何采到果和提高采集效率的难题了。在群居生活中,多人外出采果,遇到一棵果实累累的高大树木,一个最简单的采果法子,就是拣石块击落。石块不一,区分在大小和形状方面。假设有三人,各拣一石,一个是鹅卵石且与自身的臂抛力匹配;第二个拣了块大石,超出臂力范围;第三个拣到块片石。一同抛出后,结果相异。第一位获得了理想结果,第二位的石头提早下落,第三位则石头飞离了目标。这时,处于本能反应,经过总结观察,在第二次击果时,第一位所拣石头的形体与内容必然成为其余人的学习榜样即标准,二次击落果实均获成功。实质上,标准和标准化就是这样产生的,即标准因用而生。此后,一切围绕简化、高效的标准内容不断诞生,且在循环往复的重复中升级、优化和分化渗透。可见,标准是对重复过程的最佳规定,标准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

 作者简介

李鑫教授,青岛大学标准化学院教授,中国农业标准化学科理论创建者,中国标准化资深专家,国家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专家组成员,国家技术标准评估专家组成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工程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标准化十佳研究者,中国标准化助力奖获得者,中国农技推广协会专家、理事,中国光伏农业标准编制工作组业务指导专家,《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Selforganizology》、《标准科学》、《中国标准化》、《灾害学》、《果农之友》等杂志编委,《农业科技报》专家顾问,陕西省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旱农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农业标准化、园艺有害生物综合管理两大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先后主持各类科研课题30多项,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著作10部,其中《农业标准化导论》属我国首部农业标准化学科理论专著。先后获省部以上科技奖7项。先后在十多个国家考察学习农业标准化与园艺有害生物管理新方法。参与一带一路标准走出去战略。

 

友情链接

青岛大学商学院质量与标准化系 地址: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955606

COPYRIGHT QINGDAO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