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至8月14日,青岛大学“红旅融合”实践团以实际行动响应传承红色文化的号召,先后走进崂山党史馆、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青岛市博物馆、四方机车公园及崂山革命烈士陵园,循着红色足迹追溯历史,探寻红色研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
红色场馆:历史的见证者与教育的鲜活教材
青岛的红色场馆是党史教育与思政实践的重要依托,各有特色且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意义。
实践团的第一站来到崂山党史馆,其以“信仰之路”为主题,通过历史图片和实物,生动展现1919年至2021年崂山党组织的发展历程。该馆与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合作紧密,双方在党建文化建设、红色资源调研等方面开展合作,还支持“史敢当”志愿服务队建设,实现校地资源共享。
1923年8月,青岛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青岛组在胶济铁路四方机车厂职员宿舍成立,王尽美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领导工人运动。如今,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坐落于此,基本陈列展厅展示1923年以来青岛党组织的奋斗史,陈列文献、实物和照片800余件,已与20余所高校合作,成为青年学子的思政课堂。
第三站来到青岛市博物馆。“古韵悠长”展区的东夷陶器、齐国刀币,展现先民智慧与青岛古代经济地位;“近代风云”展区的殖民时期文物与新中国建设规划图形成对比,诠释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第四站实践团成员们来到四方机车公园。这里见证着青岛工业“红色基因”的传承。园内1952年自主生产的“上游型0001号”蒸汽机车,体现了工人阶级的“自力更生”精神;从1925年的罢工传单到1938年的工厂账簿,清晰地勾勒出青岛工人阶级的觉醒与成长轨迹。历史雄辩地证明,青岛工人阶级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宏伟事业,前赴后继、艰苦奋斗、砥砺奋进,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
实践团成员的最后一站来到崂山革命烈士陵园,210座有名烈士墓碑与99座无名烈士墓,无声诉说着庄严肃穆的革命豪情。作为省级保护单位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常年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也是高校思政实践的重要场所。

实践发现:机遇与挑战并存
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这些红色场馆在发挥教育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部分场馆存在定制化产品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数字化体验设备短缺,影响参观体验;旅游旺季接待量超出承载上限。青岛市博物馆互动体验不足,四方机车公园史料展陈碎片化。崂山革命烈士陵园作为纯公益纪念场所,面临运营难题:工作人员身兼安保、维护、讲解多职,高峰时不堪重负;与高校合作覆盖面有限,近三年仅少数高校签约,研学资源在非清明时段多有闲置。
青年献策:为红色教育注入新动能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实践团结合专业优势,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针对红色场馆的共性问题,建议按“受众—专业—目标”设计分层产品,分阶段推进“红色数字生态”建设,串联岛城红色点位形成主题研学线路,联合媒体打造“青年说党史”短视频传播红色历史。针对青岛市博物馆和四方机车公园,建议青博按“认知层次”设计阶梯式体验项目,从数字互动到文物修复体验再到主题工作坊;四方机车公园以“时间线+精神线”双轴整合资源,将工业史转化为可研究、可实践的课程内容,并串联两地标打造一日研学线,深化“文化传承”与“奋斗创新”的城市精神认知。
针对崂山革命烈士陵园,实践团提出“红色教育联盟”方案:由青岛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高校、机关、企业党组织共建联盟。高校负责开发分层设计的VR展、线上纪念平台;机关派驻党员志愿者并建立培训、评价机制;企业参与文创开发,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实践意义:从“书本认知”到“情感共鸣”的跨越
实践团成员余婉晴在参观后感慨:“之前在课本里学党史,总觉得那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离自己很远。但走进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看到王尽美同志当年用过的油灯、工人罢工的传单,听着讲解员讲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组织运动的故事,突然就觉得历史‘活’了过来。那种对信仰的坚守,真的让人震撼。”。
“在崂山革命烈士陵园,看到那么多和我们年纪相仿的烈士墓碑,尤其是那些无名烈士,连名字都没留下就牺牲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实践团成员陈怡霏说,“以前总说‘不忘初心’,这次实地探访后才真正明白,这四个字里藏着多少人的牺牲与奉献。”。
青岛大学商学院指导老师金铧表示:“这次实践让学生们跳出了书本框架。他们不仅是历史的学习者,还成了红色资源的调研者、献策者。这种身份转变,让他们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从‘知道’变成了‘懂得’,这种情感共鸣是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的。”。
当下,青岛正以红色场馆为支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通过“学生讲解员”机制、馆校合作编教材、拓展线上线下研学形式等举措,让党史智慧持续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为红色旅游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文化宣传与经济效益双赢提供支撑,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这些改变,青年会对党史有更深刻的认知,以更高涨的热情参与城市建设,红色文旅产业也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青岛以红色场馆为纽带,不仅打通了党史学习教育与实际发展的连接通道,更搭建起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平台,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青岛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为城市未来发展积蓄起深厚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