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三下乡 | 心结心,战疫情——青岛大学商学院抗疫精神宣讲团

  • 作者:
  • 发布时间:2020-08-09
  • 点击量: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在党中央的积极领导下,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逆行而上。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也在自己的岗位上竭尽所能,为抗击疫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灾难面前,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这种勇敢、强大和团结,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了什么是中国精神、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它们是国家得以繁荣富强、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和坚守。

在此背景下,我们团队选择了“抗疫精神宣讲”这一主题,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线上宣讲疫情中的感人故事和伟大精神的活动,展现灾难中人类的团结和力量,培养同学们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团队概况

17782

指导老师:陈倩倩

团队成员:罗银芝、张白羽、刘克难、张学正、梁晓辉、常含笑、于安双、高然、韩晓飞

二、宣讲内容

  1. 中国精神

团队主要从改革精神和民族精神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精神。改革精神主要体现在科技的发展,例如:5G的应用、线上复工复产、工厂大批机械快速投入到口罩生产等。这些科研成果都在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展现了我国的日益强大。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支援抗疫,这充分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中国力量

我们用一系列数字串联成的视频展现了中国力量。上百支医疗队、志愿队伍奔赴一线,出现了一批批最美“逆行者”;空军先后四次驰援,出动运输机30架次,运送军队、医疗队和大批物资支援湖北;近千名康复者捐献约2994450毫升血浆;4128多万名党员捐款47.3亿元……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微不足道,但是成百上千的力量集中在一点就形成了中国力量。
国家的口罩生产,从日产20万到160万;防护服从疫情初期的日产量不足两万件,达到3月份日产50万件。这些战果无疑展露出中国磅礴的力量。如果没有汇聚的中国力量,再多的人,也是一盘散沙,更何谈凝聚力。汇聚而成的中国力量就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强大战斗力的集中体现。

3.中国速度

中国速度,体现在从大到小的无数个团体之间。国家在面对武汉疫情时,迅速做出封城的重大决定;15000多名医护人员在五日内快速集结于武汉;十日建成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各村委会迅速采取各种有效的宣传措施防护疫情。这些都体现了疫情面前,人民生命安全高于国家经济利益的中国速度。

三、实践过程

考虑到直播授课可能会受网络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本次宣讲过程主要采用提前录制视频,线下请老师在课堂给同学们播放的形式。为了能够达到宣讲的目的,也为了能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些精神,团队成员用心斟酌宣讲文案,使宣讲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并富有吸引力,并在录制的视频中插入疫情时评和可视化数据,提高视频的质量。

在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三个板块中,我们插入了不同的视频,用一个个生动的事迹展现这些宏大的概念。在视频后期,我们插入了团队录制的加油视频,表达我们对祖国抗击疫情的强烈支持以及对祖国能够打赢这场抗疫攻坚战的坚定信心。

我们呼吁同学们在卡片上写下对本次宣讲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祝愿。老师们也将同学们写下的祝福语拍下照片向我们展示,让我们看到了同学们的感动与收获,我们自身也因此而感受到了此次宣讲的快乐。

四、活动总结

虽然这次活动在线上展开,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团员之间积极交流沟通,集思广益,努力解决活动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在确定和制作宣讲内容的过程中,大家积极分享相关资料,探讨通过何种方式能更好的向中小学生宣传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每位队员都明确自己的分工,努力做好自己负责的部分,保证作品完成的质量。
我们这次活动的初心是让中小学生们看到疫情期间所展现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带着他们一起回顾疫情,让他们去思考、去感悟。他们可能还处在一个比较懵懂的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形成阶段,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宣讲可以给他们以积极的引导。希望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可以坚定他们的信念,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与温暖。

不能面对面的和同学们互动,或许是这次活动中最大的遗憾。但当我们看到学校老师发来的照片,看到照片里孩子们认真而专注的侧脸,看到他们一笔一画写下祝福的话语,对着镜头露出灿烂的笑容,我们心里仍然充满感动。

这次活动不仅仅是给孩子们的宣讲,也是我们在弘扬中国精神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如今,疫情逐渐消散,活动也已结束,但经此一“疫”,我们每个人都看清了自己肩上的担子,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我们送给孩子们的话,同样,也送给我们自己。


青岛大学商学院 地址: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邮编:266071

  COPYRIGHT QINGDAO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