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商学院办公楼107会议室里,一场聚焦“三下乡”实践成果的答辩如期举行。各个实践团队用真实案例与扎实数据,复盘基层实践与服务的点点滴滴。
张严栩带领的“天工守脉”实践团聚焦青岛非遗文化,在实践中通过实地调研、亲身体验,深入了解了伤寒派中医、盖氏女红等技艺,并细致挖掘背后的传承故事。答辩中展现的实践成果,充分体现了团队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的担当。
葛美声带领的“商韵承华”实践团携“传统文化浸润童心”项目,聚力于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在济南市开设“宣讲+手工实践”课程,用水拓画、种子画等形式让孩子们深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答辩中呈现的实践过程与育人成效,展现出了项目助力文化自信扎根童心的扎实成果。

周俊妤带领的“励志青春”乡村振兴实践团聚焦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在答辩中分享了参观青岛市乡村产业发展等经历,不仅清晰地呈现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的正向作用,也直面数字基础设施覆盖不均、数字治理体系不成熟等现实问题。后续,团队将持续关注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为推动乡村数字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曹馨雨带领的安丘辉渠“塘典传承 旅业拓疆”实践团围绕“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开展背景调查。团队制定精准调研计划,找准需求,开展实践调研、采访座谈、问卷调查与讨论分析,并给出资源转化、业态协同等建议与展望,努力探寻了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充分彰显出青年学子扎根乡村、助力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陈馨茹带领的“红旅融合”实践团队聚焦红色研学与高校思政协同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分享了崂山党史馆存在的供需错位现实困境,以及青岛市博物馆红色转化的提升空间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团队提出了健全统筹协同机制、搭建多方联动平台,进行线路重组与主题矩阵构建等举措,为红色资源更高效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探索了可行路径。
这场答辩,是各实践团队暑期“三下乡”成果的精彩展示,充分体现出商科学子扎根基层、探索创新,凭借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助力发展的青春风采,展现出青年学子在实践中积极作为,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担当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