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张辉,2003-2010年就读于青岛大学商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0-2013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至今,就职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曾获得山东省优秀学生、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南开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等奖励。主要从事服务营销和品牌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所发表论文见诸《Tourism Managemen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南开管理评论》、《旅游学刊》等SSCI和CSSCI期刊。联系方式:nkzhanghui@163.com。
(一)求职之路
我的求职之路好像也没有做过特意的准备。
我是博三上学期开始留意工作机会的。2012年十月份,在天津大学召开了一次管理学的学术会议,设有招聘环节。我去参加了招聘会(并非很正式的招聘会),初步接触了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三所大学。后来,也去浙江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面试过。也通过邮件投递了一些个人简历,收到了部分面试邀请,但由于当时博士论文写作比较紧张,都没有去成。
2013年元旦,同门举行新年聚会,有一位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就读于南开的同门跟我聊起工作的事情,跟我要了一份简历,并帮我投到了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很快收到了面试邀请,但当时心里并没有抱多大希望,毕竟中山大学也是国内的知名高校,而且中大旅游学院又是国内旅游领域的佼佼者。由于对方能够提供单程的机票和一晚的住宿,我不需要付出很高的经济成本,所以就去接受了面试。面试是2013年1月12号早上进行的,只有我一个人参加面试。按照要求准备了两部分试讲内容,第一部分是用中文介绍自己的博士论文,第二部分用英文介绍自己领域的研究前沿。我表现得并不理想,尤其是英文部分,口语比较差。面试很快就结束了,在我回避了几分钟后就告知我可以录用。在毕业后就正式加入了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二)感恩帮助
求学十年间,很多老师、朋友给与我很多帮助,这是我比较幸运的地方。
崔老师作为我硕士期间的导师,除了在学习上悉心指导外,也一直关心我的生活,由于我睡眠不好,去跟崔老师讨论问题时,他总会关切地问“怎么脸色这么差”,建议我不要有太大压力。还送给我学苑商场的购物卡让我买点营养品,在我去南开读博后,也一直持续关注我的进展。
系里的李秀玉和李有平两位书记对我也多有帮助,曾经多次叫我到办公室谈心,在我去南开考博复试时,还接到李有平书记的鼓励电话,倍感温暖。
博士期间的导师白长虹教授,不仅给我提供了难得的读博的机会,而且在经济上多有援助。还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使我在博士期间有较快的成长。
在我读书期间,获得了很多好心人在经济上的帮助,好几位不知道具体姓名的青大校友,多次通过系里,给与我经济上的援助,缓解了我很大的经济压力。很多企业和个人为我提供了奖学金,比如高丽钢线奖学金、浦发银行奖学金、工银创新奖学金,西南联大校友提供的国采奖学金等等。
深深地感谢这些给与我帮助的人!
(三)我的建议
最后,结合自己做学生和做老师的经历,给各位在校的师弟师妹们一些建议。
①关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本科生和硕士生学习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本科生要把厚书读薄,硕士生要把薄书读厚。对本科生来说,学习的重点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这是一个浓缩的过程。对硕士生来说,因为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就要把新的知识点不断扩充到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里,这是一个放大的过程。以葛树荣老师上课讲过的市场营销的“P-STP-4P”框架举例,对本科生来说,如果学完市场营销这门课后能够自己总结出这样的一个框架,知识点就高度体系化了。但是很多同本科生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去年我在上营销课时第一堂课就会给大家展示这个框架,而且讲到每一章的时候还会回顾这个框架,期末考试的时候出了一道题目(当时只讲到产品部分),让大家预测一下教材接下来会介绍哪些内容,如果大家对营销学框架很了解,那自然而言很轻松回答出来接下来会讲价格、渠道、促销等内容,但很多同学答不上来。我想这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不重视知识的体系和联系。相反,对硕士生来说,就要在这个框架基础上不断地扩充新的内容,比如09年左右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定价方式,叫PWYW定价(pay what you want),这种定价在任何的营销学教材上都不会讲到,但是我们知道了营销的“P-STP-4P”的框架,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这种定价可以补充到框架的哪一部分。只有知识形成体系和网络,知识才能够变成活的知识。如果在不同学科之间也能够形成知识体系,那应用起来自然也是事半功倍。
②关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应该是我们很多人的短板,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系统的课程,但是研究方法又非常重要,不懂研究方法,就看不懂学术论文,更做不出高质量的研究。我是在读博之前的暑假里自学了一个多月的定量研究方法,但就是这一个多月的学习,在我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即便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课程,也起码应该自学一下,尤其是硕士生和高年级的本科生。在这里向大家推荐陈晓萍等人编著的《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这本书,这本书是海内外很多华人学者智慧的结晶,内容涵盖量化、质化等非常多的方法(但如果要深入学习某种方法,还要再去看其他的著作),读后肯定会受益匪浅。“取法乎上,用法其中”,在研究方法上尽量让自己有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③关于课外活动。第一,最好参加一个社团,我不知道像我这样从不参加社团的同学多不多,但是从过来人的角度看,最好能够参加一个社团,并真正发挥作用,从中得到锻炼。边际效用递减,所以不要参加太多。第二,参加体育锻炼。有两句话共勉:第一句话“每天锻炼一小时”,第二句话“二十一天养成一个习惯(葛老师的话)”。第三,多读课外书。我们市场学系有二十多位老师,每位老师推荐五本书,那就一百本,就够我们大学四年读的了。第四,走出去。如果有机会去其他学校交流,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都去争取,尽量体验不同高校的文化和教学模式,很有帮助。
④关于英语的学习。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英语都至关重要。学习的渠道不局限于书本,电影也不错。不知道我们学校现在还放不放“空中英语教室”?
⑤关于考博。考博方面,只要联系好导师,再稍加准备,考出一个高的分数是很轻松的事情。可以参考往年试题,揣测出题思路,13年我和师弟就曾猜中一道考博题目。当然,现在很多高校的招生制度正在发生改变,比如申请考核制,也要关注考博政策的变化。如果条件允许,去国(境)外读博就更好了,海归终归是海归。
以上就是我的大学经历和感悟,未必全面,仅供参考。最后,我想说,做好自己能够掌控的,其他的就交给运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