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商学院三下乡NO.1 | 商学院“商韵承华”文化实践团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科技街社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 作者:
  • 发布时间:2025-09-12
  • 点击量:

这个夏天,青岛大学商学院“商韵承华”文化传承实践团,以“宣讲+手工实践”双轨模式,开展了一场为期5天的传统文化盛宴,让团扇、种子画、面塑、水拓画、剪纸等传统技艺,成为孩子们眼中“最有趣的课堂”,更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童心深处悄然扎根。

从战国团扇的文人雅趣到丝绸之路的水拓画交融,从五谷种子的农耕智慧到剪纸非遗的民俗风情,5天时间里,实践团每天围绕一个传统文化主题,打造“趣味宣讲+沉浸式实践”的完整课堂,让孩子们全程沉浸其中。

团扇日:笔墨间触摸千年雅韵

“古代的团扇不仅能纳凉,扇面上的花鸟山水还藏着文人的心意呢!”志愿者用动画短片讲述团扇从战国到明清的发展历史,带领孩子们赏析经典扇面画作。到了实践环节,孩子们纷纷拿起画笔,有人复刻传统花鸟图案,有人大胆创新,将卡通形象与水墨风格结合,让古老团扇焕发现代活力。完成创作后,孩子们主动分享设计思路,对“团圆”“友善”的文化寓意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种子画日:谷物里读懂农耕智慧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志愿者结合《朱子家训》,将“节约粮食”的传统美德与“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融入宣讲。实践时,孩子们触摸不同纹理的种子,用小米拼出“明月”呼应古诗意境,用红豆点缀“柿子树”寄托“柿柿如意”的美好祝愿。活动结束后,超过70%的孩子主动带走作品,拉着家人讲述创作中的文化故事,让节约理念在家庭中传递。

 

面塑日:指尖捏出非遗趣味

志愿者详细介绍面塑的民俗内涵与制作流程,考虑到操作便捷性,特意用超轻黏土替代传统面团。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在揉、捏、搓、捻间,一个个兼具传统韵味与童真的作品诞生了——有经典的“寿桃”造型,也有充满创意的卡通形象。作品完成后,孩子们兴奋地向同伴展示,在互动中加深对面塑文化的喜爱。

 

水拓画日:水面上感受丝路交融

“水拓画最早能追溯到唐代,还跟着丝绸之路传到了国外呢!”志愿者讲述水拓画背后的中外文化交流故事,孩子们瞬间被“水面作画”的神奇吸引。他们滴入颜料,用工具勾勒纹理,看着色彩在水中晕染、流动,最后将图案转印到纸上,每一幅独一无二的作品,都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丝路文明的魅力。

剪纸日:剪刀下传承民俗记忆

作为非遗项目的剪纸,是本次活动的“人气王”。志愿者讲解剪纸的历史渊源与地域风格差异,展示精美作品激发兴趣。实践环节中,孩子们学习折叠、剪裁技巧,从简单的花草图案到对称的“福”字,专注地完成每一步操作。年龄稍大的孩子还尝试复杂的多层折叠,用剪刀诠释对传统艺术的理解。

 

整个活动期间,手工实践环节中,孩子们始终保持高度专注,与宣讲环节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惊喜的是,有68%的孩子在活动结束后,主动申请用剩余材料进行二次创作,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远超预期。

5天的实践结束后,二次问卷调查结果传来好消息: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识别正确率从活动前的21%飙升至85%(p<0.01,差异显著),89%的孩子能清晰复述“鱼=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85%的孩子能识别3种及以上传统文化符号,民俗知识正确率较活动前提升42%。

托管班老师反馈,采用“故事化讲解+即时实践”模式后,孩子们的专注时长普遍延长至40分钟以上,参与热情显著高涨;社区负责人也对高校团队的专业指导给予高度认可——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更在创作中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为了让传统文化教育持续惠及更多孩子,实践团创新提出“高校研发—社区落地—家庭延伸”三角模型,为基层文化传承提供可复制的方案。

高校发挥专业优势,开发标准化课程包,组建“传统文化讲师库”,通过“社区文化服务学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为活动提供稳定的智力支持;社区将传统文化手工课纳入托管班常规课程,每周固定开展,同时挖掘“小小讲解员”资源,形成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家庭通过“亲子任务”参与其中,如共同完成“家族福字”剪纸,让文化在代际间传递。

这场为期5天的手工实践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趣味中读懂传统文化,更探索出一条“专业引领+场景扎根+情感联结”的文化传承新路径。当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骄傲地说出“这是中国的传统手艺”时,我们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已在他们心中点燃,未来必将在代代传承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青岛大学商学院 地址: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953587   邮箱:qdsxy@qdu.edu.cn

  COPYRIGHT QINGDAO UNIVERSITY